
是通過檢測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和排放量來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并確定環境質量的水平,并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基礎和保證。簡而言之,了解環境水平和進行
環境監測是通過檢測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和排放量來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并確定環境質量的水平,并為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基礎和保證。簡而言之,了解環境水平和進行環境監測是所有環境工作的前提。
環境監測通常包括背景調查,確定計劃,優化現場布置,現場采樣,樣品運輸,實驗分析,數據收集和分析整合。通常,它是計劃采樣分析綜合信息獲取的過程。
在1950年代,早期的環境監測主要使用分析化學方法來分析污染物。但是,由于環境污染物的含量低(通常在ppm或ppb水平)并且變化迅速,因此實際是分析化學的發展,這被稱為污染源監測階段。從1960年代開始,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污染不僅包括化學物質的污染,還包括噪聲的污染。它不僅包括污染源的監測,還包括環境背景值的監測。環境監測的范圍已經擴大,使用了更多的方法。此階段稱為“環境監視”階段。1970年代,環境監測技術已進入自動化和計算機化階段,發達國家相繼建立了國家自動化監測網絡。此階段稱為自動監視階段。
環境監測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聲音和光的監測),化學手段(各種化學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學手段(對植物的監測)。環境)變化對生物和生物群落的影響)。
根據監視對象,環境監視分為兩種類型:環境質量監視和污染源監視。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按照2015年8月12日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網建設計劃》,堅持依法全面建立站點,在全國范圍內聯網,自動預警,問責制,形成生態化的新格局。由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和公眾監督的環境監測。其中,突出生態環境監測與執法之間的聯系是重要的部署。